2022-10-27 07:00:08 |
来源:

“非遗”在唐山丨​贾艳军:小小高粱秆 榫卯造“天宫”-凯发棋牌

□ 记者 赵雅静

乐亭县,素有“燕东天府”“冀东粮仓”之誉,得天独厚的物质基础为民间手工制作技艺的飞速发展营造了特殊的地理和人文环境。高粱,在当地种植历史悠久。有这么一位乐亭人,他没学过建筑学,没去过故宫,却一心执着于儿时的爱好,看着图片和视频,就用高粱秸秆造出了飞檐斗拱的亭台楼阁,将乐亭民间传统扎刻技艺发扬光大。

他就是我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乐亭秸秆扎刻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贾艳军。

贾艳军展示自己的秸秆扎刻作品。杜雯拓 摄

近日,在贾艳军家中,他将数件作品一一展示,让我们近距离观赏。其中一座六角楼高1米多,“建材”是长短粗细、数不清的秸秆,飞檐斗拱、气势威武,古建风格表现得淋漓尽致,楼门和菱花窗还可以开合。

秸秆扎刻作品高大分量却轻,单手就可以拎起来,整体结构也不松散脆弱。贾艳军将角楼底座拆下摆到地上,随后直接站了上去,在我们的惊呼声中,他还自信满满地颠了颠脚,“踩不坏,结实得很!”

秸秆扎刻,即高粱秆扎刻,为乐亭传统民俗手艺,制作工艺与传统木质建筑的榫卯结构有异曲同工之妙。它是一种在榫卯结构(又称为鲁班锁扣)的基础上形成的独特的艺术形式,这种艺术形式也是几何学、物理学、建筑学、力学、美学的集合体。

手工艺人通过卡尺、小刀等工具在秸秆上开槽,再利用槽与槽之间的咬合,从而拼接搭建起不同作品。以每六根秸秆为一组,每六个槽为一扣,形成榫卯结构,既稳定又结实,还极其精巧,它不但能承受较大的负荷,而且允许产生一定的形变。

贾艳军在认真仔细地测量秸秆尺寸。杜雯拓 摄

过去,乐亭很多地方种植高粱,高粱秸秆随处可见。祖祖辈辈心灵手巧的乐亭人用它扎制成多种生活用品和玩具,小到盖帘儿、鸟笼、蝈蝈笼,大到门帘、炕席、篱笆墙……贾艳军儿时放学后,经常一边走一边抽几根路边篱笆上的秸秆,带回家做各种小玩具。

“我和一个发小对秸秆扎刻技艺有浓厚的兴趣。”贾艳军说,“发小的爷爷擅长用秸秆做蝈蝈笼、鸟笼,我们跟着爷爷学了不少技巧。”

多年来,贾艳军从没有放弃对秸秆扎刻技艺的兴趣和追求,哪怕工作再累,下班后也要利用业余时间钻研技艺,手被划破过无数次,仍然乐此不疲。渐渐地,他不再满足于做蝈蝈笼、鸟笼,开始尝试制作仿古建筑。

贾艳军的秸秆扎刻作品。杜雯拓 摄

“有一次,我在电视上无意中看到了一座古庙,造型很漂亮,就想把它做出来。”贾艳军说他至今不会看建筑图纸,也没有专门去外地参观过古建设施,甚至连北京故宫都没去过,仅凭着对实物的印象画出基础图稿,估摸着选料下料。一把刻刀,一根蜡烛……用几样简单的工具对每根秸秆进行烤制、抠槽,然后从基本结构起步,搭建框架,再制作斗拱等,最后组合拼装,榫卯相扣,作品一气呵成。

历时一个多月,小古庙终于制作完成。尽管在他眼中,这个小古庙有点儿“丑”,周围人却都被惊艳了,尤其是他媳妇。过去媳妇不理解他为什么喜欢做这些东西,在屋里一待就是几个小时,弄得到处都是秸秆渣,直到看到小古庙,媳妇惊喜地说:“一定要保存好!”

小古庙的完成让贾艳军对秸秆扎刻更有兴趣和信心了。此后,他又仿照故宫角楼,陆续制作了《双层望月亭》《六角凉亭》以及《宫灯》《博古架》《鲁班花锤》《牌坊》等作品。在2018年的唐山市农副产品展销会上,他的秸秆扎刻古建作品一亮相就吸引了众多参观者,人们对他变废为宝的高超技艺赞不绝口。

贾艳军为妻子和儿子讲授秸秆扎刻制作技艺。杜雯拓 摄

一件仿古建筑作品的完成往往需要数月甚至一年,消耗数百根秸秆,制作成千上万个榫卯,制作过程中还要考虑扎刻角度、材料长度、粗细、锁扣等多项环节。由于秸秆材质较软,扎刻就更需要小心谨慎。经过精密的计算、扎刻,再拼装,看似普通的秸秆,在巧手的制作、时间的打磨中,才慢慢成为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

贾艳军常常一个人在工作间里一坐就是半天,有时忙活到半夜12点还不舍得放手。就像他最喜欢的小说《红楼梦》中所写的那样,“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他对秸秆扎刻的痴迷,让他忘记了创作过程中的孤单和寂寞。近年来,贾艳军在不断钻研制作更多更大型的仿古建筑,他的设想包括对乐亭旧城进行复原,结合文献资料制作乐亭县衙、魁星阁等建筑模型,还有古代小说中的神仙楼阁……他有许多的奇思妙想,希望通过一根根的秸秆去实现。

“秸秆扎刻是手工艺与历史文化的结合体,如今,我已将这门技艺传给了儿子,同时,也期待有更多人愿意学习这门技艺,我将毫无保留地传授。”贾艳军说。

编辑: 李强
    • 2022-10-26
    • 2022-10-19
  • 热点
    • 一周
    • 一月
    网站地图